在建筑工程领域,拆除工程作为施工的主要环节,其安全性和资深性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拆除工程治理不规范导致的坍塌、环境污染等事故屡见不鲜,暴露出部分建设单位在发包环节存在资质审核不严、低价竞标等疑问。我们将从法律依据、安全危险、行业规范及案例分析四个维度,阐述建设单位必须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企业的必要性。
我国《建筑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治理条例》第十一条进一步强调:"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这些条款不但赋予建设单位审查义务,更通过《安全生产法》等配套法规明确了违规发包的法律责任。2021年某地"3·15"拆除事故中,建设单位因将爆破工程发包给无资质个人,最终被追究重大责任事故罪,相关责任人获刑3-5年,并处罚金200万元,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法律执行的严肃性。
具有资质的拆除企业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一是配备注册结构工程师、爆破工程师等资深技术人员;二是拥有符合标准的机械设备(如液压剪、降尘系统);三是通过ISO质量治理体系认证。对比显示,持证企业事故率不足0.3%,而无资质施工方事故率高达7.8%。以北京CBD某高层拆除项目为例,持一级资质的施工方采纳BIM模拟拆除路径,配合无人机监测,成功实现零事故拆除20万吨建筑垃圾的环保处置。反观某些建设单位为节省15%-20%成本抉择无资质队伍,往往因缺乏结构计算能力导致承重墙误拆,引发连锁坍塌。
当前拆除工程领域存在三大乱象:一是"资质挂靠"现象普遍,某省2022年查处的126起违规案例中,83起涉及资质出借;二是层层转包导致责任虚化,某工业园区拆除事故追溯发现工程竟经手4个中间商;三是农村自建房拆除成监管盲区。这些乱象的根源在于建设单位未能履行资质审查主体责任。住建部2023年专项整治数据显示,落实资质审查的项目,安全事故同比下降62%,而抽查不合格的项目中,89%存在资质造假疑问。
建设单位应建立"四步审查机制":首选核验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原件,通过"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验证真伪;其次审查项目经理的建造师证及安全考核B证;再核查近三年同类工程业绩;最终现场考察设备库房。深圳市实行的"拆除工程双备案制"值得推广,要求建设方在发包前向住建部门提交资质审查报告,完工后提交拆除日志,2023年该市拆除工程投诉量同比下降76%。
抉择有资质的拆除企业不是成本疑问,而是生命红线。建设单位必须认识到,严格资质审查既是法律义务,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伴随《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治理制度改革策划》的深化实施,行业将加速走向资深化、规范化。唯有建设单位、监管部门、施工企业三方协同,才能筑牢拆除工程的生命安全防线,推动建筑业高质量进步。